《穷人》原著

《穷人》原著: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05年。这部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讲述了渔夫妻子桑娜在丈夫出海未归的夜晚,出于善良和同情,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渔夫一早驾船出海,到夜里十一点还没回家。妻子桑娜在家焦急地等待,同时去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当她发现西蒙已经去世,留下两个熟睡的孩子时,桑娜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抱回了自己家。尽管她担心丈夫不同意,甚至可能会责罚她,但她宁愿自己承受痛苦,也要帮助这两个孤儿。当渔夫终于回家,得知情况后,他的想法与桑娜不谋而合,两人决定共同抚养这两个孩子。

人物分析

  • 桑娜:渔夫的妻子,一个勤劳、善良、有同情心的女人。她不仅要照顾自己的五个孩子,还要操持家务,生活非常艰辛。但她仍然关心邻居西蒙,并在她去世后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

  • 渔夫:桑娜的丈夫,一个勤劳、正直的男人。他为了养家糊口,冒着寒冷和风暴出海打鱼。当他得知西蒙去世,留下两个孩子后,他毫不犹豫地决定与妻子一起抚养他们。

  • 西蒙:桑娜的邻居,一个寡妇,有两个孩子。她在故事开始时已经生病,最终去世,留下了两个孤儿。

主题思想

《穷人》通过桑娜和渔夫的故事,展现了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在困境中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作品歌颂了人性的美好,特别是穷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

艺术特色

《穷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描写细腻,情感真挚。托尔斯泰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桑娜在收养孤儿过程中的矛盾和挣扎,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影响与价值

《穷人》作为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作品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使其成为研究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的重要文本。《穷人》也被编入小学教材,成为孩子们了解文学和人性的重要读物。

本文《《穷人》原著》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2975785.html

相关推荐

不问自取即为偷是孔子写的

"不问自取即为偷"并非孔子直接所写,而是出自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纂的《弟子规》。具体说明如下: 出处归属 该句出自《弟子规》中的"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是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精神编纂的学童行为规范。 与孔子的关联 虽然《弟子规》以《论语》为蓝本,但这句话本身是李毓秀对孔子教诲的阐释和延伸,并非孔子原话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问自取视为盗原文

‌不问自取视为盗的核心含义是:未经他人允许擅自拿走或使用其物品、作品等行为,本质上与盗窃无异,可能涉及法律和道德的双重问题。 ‌ ‌法律层面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盗窃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即使未明确标注“禁止拿走”,未经许可擅自取用他人财物仍可能构成违法。例如,私自使用他人创作的文章、图片或专利技术,可能侵犯知识产权,面临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穷人》对贫穷的理解

《穷人》对贫穷的理解,聚焦于物质匮乏背后人性光辉的展现。作者通过渔夫和桑娜的善举,揭示了精神富足的重要性。 《穷人》描绘了渔夫和桑娜的物质贫穷,他们靠打鱼为生,生活艰难。这种贫穷并未让他们丧失善良和同情心。他们主动收养邻居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展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无私与关爱。 小说通过桑娜一家的行为,传达了一个重要理念:精神富足远比物质财富更珍贵。桑娜和渔夫虽身处困境,却依然选择帮助他人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穷人》为什么叫穷人

《穷人》以“穷人”为题,而非以人物“桑娜”命名,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概括社会现实 作品通过桑娜和渔夫的互助,揭示了19世纪沙皇俄国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以“穷人”为题,能更广泛地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普遍贫困现象,而非仅聚焦于个体。 强化主题表达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通过双重视角(桑娜与渔夫的视角)和心理描写,展现穷人之间的无私关爱。题目“穷人”直接点明这种关爱超越经济困境的本质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14课穷人背后的残忍真相有哪些

关于《穷人》一课背后的社会真相,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认知资源分配不均 富人家庭通过金钱获取优质教育、人脉和视野,而穷人家庭则因资源匮乏,孩子需在低价值事务中消耗时间,导致认知发展滞后。这种差距使穷人孩子即使智力相近,也需数倍时间弥补短板。 家长无能导致孩子压力过大 部分家长因自身事业或生活不如意,将压力转嫁给孩子,过度施压并坚持“吃苦教育”理念,认为享乐是罪过。这种教育方式可能摧残孩子心理健康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穷人》全文

​​《穷人 》是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通过渔民夫妇收养邻居孤儿的感人故事,深刻揭露了沙俄专制下底层人民的苦难,同时以​ ​“无言的善良”与“人性的光辉”​​为核心,展现了超越物质贫困的精神富足。全文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塑造了桑娜与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崇高形象,成为世界文学中歌颂人性美的经典之作。​ ​ ​​真实性与历史厚重感​ ​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穷人》删减部分原文

​​《穷人 》的删减部分原文主要涉及对列夫·托尔斯泰原著的精简调整,保留了核心情节但可能弱化了部分环境描写或心理刻画细节,​ ​ 例如西蒙之死的场景或桑娜内心矛盾的延展性描述。这类删减通常出于教学适配性考虑,但可能影响对原作社会批判深度和人性复杂性的完整呈现。 ​​删减的环境描写​ ​ 原版中渔家小屋与风暴的对比描写(如“炉火未熄”“餐具闪亮”与“海浪拍岸”的冲突)可能被简化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穷人最后下场有多惨

关于贫困群体面临的困境,需要理性看待社会现象,避免过度概括。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 一、物质层面的困境 基本生活保障缺失 贫困者常面临食物、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部分人因疾病无法获得及时治疗,导致健康恶化甚至死亡。例如,有案例显示,贫困家庭因无法承担医疗费用,导致患者病情延误至恶化。 资源分配不均 贫困群体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获取上处于劣势,影响其长期发展能力。数据显示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穷人》真正结局

‌《穷人》的真正结局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通过主人公的死亡深刻批判了沙俄社会的阶级压迫。 ‌ 故事以主人公杰武什金在贫困、孤独中死去收场,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社会不公的缩影。 ‌杰武什金的死亡象征 ‌:作为社会底层的抄写员,杰武什金一生挣扎在贫困线上,最终在寒冷与饥饿中孤独离世。他的死亡并非偶然,而是沙俄社会阶级压迫的必然结果,凸显了穷人无法摆脱的命运枷锁。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安吉丽娜朱莉所有电影

安吉丽娜·朱莉的职业生涯横跨多个领域,她出演了91部电影,涵盖动作、剧情、传记等多种类型。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她作为演员的非凡才华,还体现了她对电影艺术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她电影生涯中一些 1. 早期作品:奠定基础 朱莉的演艺生涯始于1992年的《无影终结者》,随后在1997年的传记电影《乔治·华莱士》中,她凭借出色的表演获得了第55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视类**女配角奖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什么自取即为盗

​​“不告而取即为盗”这一古训揭示了未经许可占有他人财物的本质,其核心在于尊重所有权与诚信原则。​ ​ 从法律到道德层面,这一原则均强调:​​未经明确同意的获取行为即构成侵权​ ​,无论是实物财产还是数字内容。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保护更需遵循这一准则,避免盗用、抄袭等行为。 ​​法律层面的界定​ ​ 法律明确将“未经许可占有”定义为盗窃或侵权。例如,数字内容的非法下载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问自取是为偷整句

《弟子规》 关于“不问自取是为偷”的完整表述和相关信息如下: 一、完整表述 该句出自清代李毓秀所作《弟子规》第四章《谨》,原文为: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其含义是:使用他人物品需先征得允许,未经询问擅自取用即构成偷盗行为。 二、相关背景 出处争议 该句虽广泛流传为民间对《弟子规》的延伸解读,但《弟子规》原文并未直接使用“不问自取即为偷”这一表述,而是强调“明求”的重要性。不过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予自取即为盗的意思

"不与自取即为盗"是佛教术语,指未经允许擅自取用他人财物即构成偷盗行为,其核心含义如下: 基本定义 该术语源自佛教经典,强调"不与"(未获允许)与"自取"(擅自取用)的结合,即未经物主同意擅自取走他人财物即构成偷盗。 佛教戒律体现 在佛教五戒中,此概念对应第二戒「不偷盗」,通过智度论解释:未获许可取物即生盗心,最终导致非法占有。 因果报应观念 佛教认为此类行为会引发阴报,如生贫穷、失财等果报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问自取即为盗上一句

​​“不问自取即为盗”的上一句是“用人物,须明求”,出自清代《弟子规 》,强调借用他人物品时必须先征得明确同意,否则等同于偷盗行为。​ ​ 这一古训至今仍是人际交往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准则,​​核心在于尊重他人物权与培养诚信意识​ ​。 ​​原文出处与含义​ ​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出自儒家启蒙经典《弟子规》,以简练的三字句式阐明人际交往的底线:使用他人物品前需主动请求许可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说自取即为偷的下一句

有求必应如同赐 “不问自取即为偷”的下一句是 “有求必应如同赐” ,二者合起来构成完整表述,出自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该句意为:未经允许擅自使用他人物品需征得同意,否则视为偷盗;若有人请求,应尽力满足,如同接受恩赐。 补充说明 出处背景 该句由《弟子规》中“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衍生而来,强调尊重他人财产权与礼仪规范。 相关典故 宋朝查道曾拒绝仆人从礼物中取食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问自取即为盗全诗下一句

‌“不问自取即为盗”的下一句是“不问自用即为偷” ‌,这两句合起来强调了未经允许擅自拿取或使用他人财物均属不当行为。 ‌核心含义 ‌: “不问自取即为盗,不问自用即为偷”直指尊重他人财产权的重要性,无论动机如何,未经许可的占有或使用都可能构成道德或法律问题。 ‌现实应用 ‌: ‌日常场景 ‌:借用他人物品前需明确征得同意,避免因“小事”引发误会。 ‌法律层面 ‌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问自拿即为偷的故事

关于“不问自拿即为偷”的故事,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查道拒食礼物的故事(历史典故) 宋朝查道与仆人迷路饥饿时,面对未开封的礼物,他严词拒绝食用,强调“礼物是他人之物,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取用”。这一行为体现了《弟子规》中“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的教诲。 二、两姐妹争抢玩具的教化案例 事件经过 :两姐妹因玩具争执,小女儿未征得姐姐同意擅自拿走玩具,姐姐告知母亲后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问自取视为偷的典故

“不问自取视为偷”的典故出自《弟子规》,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尊重他人财物和权益的重要性。这一理念源于古人对礼仪和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旨在教导人们在使用他人财物时应主动征得同意,否则便被视为偷窃行为。 具体内涵 尊重他人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使用或动用他人财物时,必须先征得对方的允许。这不仅是对他人财产权的尊重,更是对人际关系的维护。 礼仪规范 :在古代社会,礼仪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问自取即为盗原句

​​“不问自取即为盗”原句出自《弟子规 》,原文为“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强调未经允许擅用他人物品等同于偷盗行为。​ ​ 这一古训不仅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准则,更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引用,警示人们尊重他人财产权的重要性。 ​​原典溯源与释义​ ​ 该句出自清代蒙学经典《弟子规》,以三字韵文形式规范行为准则,明确要求借用物品必须当面请求许可,否则视为偷窃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