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告而取是为偷,窃盗耻,知耻近乎勇。
不告而取是为偷下一句
相关推荐
不问自取视为偷的典故
“不问自取视为偷”的典故出自《弟子规》,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尊重他人财物和权益的重要性。这一理念源于古人对礼仪和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旨在教导人们在使用他人财物时应主动征得同意,否则便被视为偷窃行为。 具体内涵 尊重他人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使用或动用他人财物时,必须先征得对方的允许。这不仅是对他人财产权的尊重,更是对人际关系的维护。 礼仪规范 :在古代社会,礼仪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不问自拿即为偷的故事
关于“不问自拿即为偷”的故事,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查道拒食礼物的故事(历史典故) 宋朝查道与仆人迷路饥饿时,面对未开封的礼物,他严词拒绝食用,强调“礼物是他人之物,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取用”。这一行为体现了《弟子规》中“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的教诲。 二、两姐妹争抢玩具的教化案例 事件经过 :两姐妹因玩具争执,小女儿未征得姐姐同意擅自拿走玩具,姐姐告知母亲后
不问自取即为盗全诗下一句
“不问自取即为盗”的下一句是“不问自用即为偷” ,这两句合起来强调了未经允许擅自拿取或使用他人财物均属不当行为。 核心含义 : “不问自取即为盗,不问自用即为偷”直指尊重他人财产权的重要性,无论动机如何,未经许可的占有或使用都可能构成道德或法律问题。 现实应用 : 日常场景 :借用他人物品前需明确征得同意,避免因“小事”引发误会。 法律层面
不说自取即为偷的下一句
有求必应如同赐 “不问自取即为偷”的下一句是 “有求必应如同赐” ,二者合起来构成完整表述,出自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该句意为:未经允许擅自使用他人物品需征得同意,否则视为偷盗;若有人请求,应尽力满足,如同接受恩赐。 补充说明 出处背景 该句由《弟子规》中“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衍生而来,强调尊重他人财产权与礼仪规范。 相关典故 宋朝查道曾拒绝仆人从礼物中取食
不问自取即为盗上一句
“不问自取即为盗”的上一句是“用人物,须明求”,出自清代《弟子规 》,强调借用他人物品时必须先征得明确同意,否则等同于偷盗行为。 这一古训至今仍是人际交往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准则,核心在于尊重他人物权与培养诚信意识 。 原文出处与含义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出自儒家启蒙经典《弟子规》,以简练的三字句式阐明人际交往的底线:使用他人物品前需主动请求许可
不予自取即为盗的意思
"不与自取即为盗"是佛教术语,指未经允许擅自取用他人财物即构成偷盗行为,其核心含义如下: 基本定义 该术语源自佛教经典,强调"不与"(未获允许)与"自取"(擅自取用)的结合,即未经物主同意擅自取走他人财物即构成偷盗。 佛教戒律体现 在佛教五戒中,此概念对应第二戒「不偷盗」,通过智度论解释:未获许可取物即生盗心,最终导致非法占有。 因果报应观念 佛教认为此类行为会引发阴报,如生贫穷、失财等果报
尚不问即为偷填一四字成语
“尚不问即为偷”对应的四字成语是 “偷盗行为” 。该表述直接对应《弟子规》中的原句,强调未经允许擅自取用他人物品即构成偷盗行为。 具体说明: 核心含义 该句出自《弟子规》,明确指出使用他人物品需征得同意,否则视为偷盗。这是传统礼仪中尊重他人财产权的重要体现。 行为界定 “偷盗行为” :指未经主人允许擅自取用物品,即使仅使用短暂时间也可能引发矛盾。 与“不问自取”的关联
24年法考客观题通过率
2024年法考客观题通过率约为15%,整体通过率可能低于10% 。 2024年法考通过率分析 客观题通过率 全国总体通过率 :根据部分高校公布的数据和推测,2024年法考客观题全国总体通过率约为15%左右。 具体高校通过率 : 温州大学法学院 :客观题通过率为74.42%。 福建师范大学 :客观题通过率为75.79%。 南京财经大学 :客观题通过率为59%。 绍兴文理学院 :客观题通过率为70%
法考客观题要多少分通过
法考客观题全国合格分数线为180分(满分300分),考生需在两张试卷中总分达标即可通过。 关键点包括:①两张试卷各150分,总分300分;②不设单科分数线;③少数民族地区可享放宽政策。 考试结构与分值 客观题分为试卷一(公法)和试卷二(私法),各含50道单选题、35道多选题和15道不定项选择题,每题分值相同。总分300分中,正确率需达到60%以上(即180分)即合格
社工考试综合是主观题吗
部分主观,部分客观 社工考试的综合科目题型设置因报考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如下: 一、中级社会工作师考试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 题型 :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60题,每题1分)和多项选择题(20题,每题2分)。 内容范围 :涵盖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政策法规及实务操作等。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 题型 :主观题,包含5道案例分析题和1道方案设计题,每题20分。 内容要求
司法考试是主观题难还是客观题难
司法考试中,主观题的难度普遍被认为高于客观题,主要体现在考查维度、要求及实际通过率等方面。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考查维度差异 客观题 以选择题形式为主,通过题干和选项信息判断考点,主要考察知识点的识别能力。考生可通过排除法、选项印证等技巧提高正确率。 主观题 需分析案件事实、定性法律关系,并组织书面论证,要求将法律知识转化为规范表达
法考客观题试卷一和二都要考吗
是的,法考客观题必须同时参加试卷一和试卷二的考试,且两卷成绩合并计算总分才能判定是否合格。 客观题总分300分(每卷150分),通过分数线由司法部统一划定,通常为180分左右(放宽地区可能更低)。两卷考查科目互补,覆盖法律职业所需的全部核心领域,缺一不可。 法考客观题分为试卷一和试卷二,两卷在同一天内完成考试。试卷一侧重公法领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刑法、刑事诉讼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