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危险源辨识是安全生产的核心环节,需系统化识别作业中潜在的人、物、环境及管理风险,并通过科学方法(如JHA、SCL)实现动态管控。 以下是关键要点:
-
明确辨识范围与对象
以最小风险单元(如岗位、设备)为基础,覆盖常规/非常规活动、正常/异常/紧急状态,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重点识别人的不安全行为(如违章操作)、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设备老化)、环境缺陷(如通风不良)及管理漏洞(如制度缺失)。 -
选择适配的辨识方法
- 作业危害分析法(JHA):分解作业步骤(如模具搬运→安装→冲压),逐项分析危险源及事故类型(如机械伤害、物体打击)。
- 安全检查表法(SCL):针对设备设施,从设计、工艺、电气等维度制定检查标准,排查隐患(如压力容器泄漏风险)。
- 结合行业规范:参照《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手册》等文件,确保合规性。
-
动态更新与分级管控
根据工艺变更、事故案例或法规更新定期复盘,利用LEC法(风险=可能性×严重性×暴露频率)量化风险等级,划分重大/较大/一般/低风险,优先管控高风险项。 -
融入EEAT原则提升可信度
内容需体现实践经验(如真实事故案例)、专业性(引用GB/T 13861等标准)、权威性(链接应急管理部文件)、可信度(标注作者安全工程师资质及企业实操背景)。
提示:危险源辨识非一次性任务,需全员参与并形成闭环管理。结合企业实际选择工具,定期培训强化风险意识,才能筑牢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