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危险源辨识清单是用于识别、评估和控制工作场所潜在危险的重要工具。以下是综合权威信息整理的清单框架及关键要点:
一、清单结构
-
基本信息
- 涉及场所/活动、危险源名称、风险类别(如机械伤害、火灾爆炸等)、风险等级(重大/一般)、控制措施及计划。
-
危险源分类
-
第一类危险源 :能量或危险物质(如化学品、高压设备等),是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
-
第二类危险源 :失控因素(如设备故障、人员失误、管理缺陷等),导致能量释放。
-
二、重点危险源示例
-
机械伤害
-
磨合金时砂轮机打滑、设备带电检修、高处作业未防护等。
-
控制措施:佩戴防护用品、断电检修、设置安全带。
-
-
火灾爆炸
-
易燃化学品泄漏、电气线路短路、压缩气体超压等。
-
控制措施:配备灭火器材、定期检查设备、保持通风。
-
-
坍塌与坠落
-
巷道支护不足、高处作业未防护、煤壁侧作业等。
-
控制措施:加强支护、设置警示标识、使用安全带。
-
-
中毒与职业病
-
化学品吸入、粉尘超标、噪声暴露等。
-
控制措施:佩戴防尘面具、定期检测环境、提供防护设备。
-
三、实施要点
-
时态与状态覆盖
-
分析过去遗留隐患、当前操作风险及未来潜在威胁,涵盖正常、异常、紧急状态。2. 多部门协作
-
需设备维护、安全培训、应急管理等多部门协同制定控制计划。
-
-
动态管理
- 定期更新清单,根据设备更新、工艺变化调整风险等级。
四、注意事项
-
优先参考高权威性来源(如淘豆网、行业规范),确保清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细化控制措施,避免“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