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岗位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包括化学毒物、物理伤害、生物感染及人为操作失误等,这些隐患轻则导致短期健康损害,重则引发职业病甚至致命事故。 企业需通过规范操作、完善防护和定期培训来降低风险,而劳动者应主动识别危害并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双方协作是预防职业伤害的核心。
- 化学性危害:长期接触粉尘(如矽肺)、有毒气体(苯、汞)或腐蚀性物质可能引发中毒或器官损伤。橡胶、塑料制造业工人因接触苯、甲醛等致癌物,患癌风险显著升高。
- 物理性危害:异常温度(热射病)、噪声(职业性耳聋)、振动(震动病)及辐射(放射病)是常见威胁。例如,焊接工暴露于强光和辐射,易患眼疾或肺癌。
- 生物性危害:医护、农业从业者可能感染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病原体,需严格消毒和免疫防护。
- 操作与管理缺陷:违规操作机械、未佩戴防护用具(如防毒面具)、疲劳作业等人为因素占事故主因。建筑行业因高空作业和重型设备使用,事故率居高不下。
提示:定期职业健康检查、更新应急预案,并强化“安全第一”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减少职场风险。劳动者应主动学习防护知识,遇隐患及时上报,共同筑牢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