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T(心脏再同步治疗)是一种通过植入特殊起搏装置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医疗技术,主要用于纠正心脏电-机械不同步问题,显著提升泵血效率、降低猝死风险,并逆转心肌重构。
-
核心作用
CRT通过协调左右心室的收缩节律,解决因传导阻滞导致的心室收缩不同步问题。例如,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脏左右心室收缩时间差可达200毫秒,CRT通过双心室起搏将这一差值缩短至20毫秒以内,使心脏恢复协同泵血能力,提升心输出量30%以上。 -
技术类型
- 双心室起搏(BIV):传统方式,通过右心房、右心室和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实现三腔起搏。
- 传导系统起搏(CSP):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更接近生理性激动,尤其适合特定解剖结构患者。
-
适用人群
符合以下条件的心衰患者优先考虑:- 左室射血分数(LVEF)≤35%
- QRS波时限≥150ms(左束支阻滞)或≥130ms(非左束支阻滞)
- 优化药物治疗后仍存在症状(如呼吸困难、反复住院)。
-
临床优势
- 降低死亡率:CRT-D(带除颤功能)可减少心源性猝死风险50%,全因死亡率下降30%。
- 改善生活质量: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平均增加80米,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2级。
- 经济性:虽初期费用较高,但长期减少住院次数,5年内人均医疗支出降低25%。
-
技术进展
近年发展的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技术,将手术成功率提升至92%,术后QRS波时限缩短至110ms,较传统CRT进一步优化疗效。
提示:CRT需由心内科专家评估适应症,术后需定期程控调整参数,结合药物管理以实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