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活就业、灵活就业、待业等
在中国,"失业"的称谓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就业形态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不同年代和语境下存在多种表述方式:
一、传统官方表述
-
下岗
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初期使用,指职工失去岗位但保留劳动关系,按月领取基本生活费。
-
待业
改革后常用术语,指有劳动能力、未就业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群。
-
自主择业
2000年代出现,强调劳动者主动选择职业,与计划经济时期的"下岗"形成对比。
二、近年新兴表述
-
灵活就业
2010年代后广泛使用,涵盖个体经营、自由职业等非传统就业形式。
-
零活就业
部分媒体和讨论中使用,特指临时性、短期性工作(如兼职、零工)。
-
慢就业
2020年代新出现,指主动选择低门槛、低压力就业方式的人群。
三、特殊群体称谓
-
大学生就业 :直接称为"未就业大学生"或"待业青年"。
-
长期失业 :可能被称为"长期待业人员"或"长期零工"。
四、其他替代说法
部分网络语境中存在趣味性表述,如:
- 失业:灵活就业、回家待业、从企业毕业、感情不和、男闺蜜谈心、表妹表弟、弟弟妹妹等。
总结
中国对失业的称谓反映了经济体制和就业观念的演变。官方层面更倾向使用"灵活就业"等中性词汇,而日常交流中则可能根据具体就业状态使用"零活就业""慢就业"等流行说法。需注意这些称谓存在差异,具体定义和保障政策也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