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查整改报告的写作需遵循结构化、针对性强的原则,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核心部分:
一、报告结构框架
-
标题与基本信息
明确标注“督查整改报告”,包含报告日期、督查单位、被督查单位等基础信息。
-
问题梳理与归类
-
采用“问题+原因+影响”的结构,分门别类列出隐患(如消防通道堵塞、应急预案失效等),并说明问题产生的根源。
-
优先呈现典型问题,例如消防通道堵塞占比40%、员工培训流于形式等。
-
-
整改措施与执行情况
-
针对每类问题提出具体整改方案,如“下周五前提交整改方案”“两个月内完成全员消防演练”等。
-
说明整改措施的执行进度,如新增办事窗口、制作业务材料清单等。
-
-
后续预防与保障
-
制定长效机制,如“每季度开展暗访检查,服务态度问题扣奖金”。
-
强调制度完善,如“修订应急预案”“建立设备检验标签制度”。
-
二、写作要点
-
语言风格
采用“通报+检讨”的双重语气,既客观描述问题,又体现整改诚意。例如:“针对群众反映的办事慢问题,我们成立专班,三个月内完成23项整改”。
-
数据支撑
用具体数据说明问题严重性(如200多处隐患点)和整改成效(如办理时间缩短50%)。
-
逻辑连贯性
按照“问题-措施-结果”的逻辑顺序展开,避免冗长和偏离主题。例如:“消防通道堵塞(40%企业)→ 下周五前提交整改方案 → 两个月内完成全员演练”。
三、注意事项
-
避免空泛表述,如“立即整改”需具体化时间节点。
-
重点突出行动成果,如“新增5个办事窗口,材料清单覆盖30种业务”。
-
结尾可附整改前后对比数据,增强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