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现场管理制度是保障生产安全、提升效率的核心框架,关键在于落实安全责任、规范作业流程、强化风险预控。通过科学化管理手段,可显著降低事故隐患,优化资源配置,维护从业人员生命安全与矿区秩序。
安全责任明确到人是首要原则。煤矿需建立分级管理体系,明确矿长、班组长、一线员工的安全职责,通过责任书签订、考核奖惩机制形成闭环管理。例如,矿长需定期带队检查通风、瓦斯监控系统,班组长实时监督井下设备操作合规性,作业人员执行“三不伤害”准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标准化作业流程覆盖全环节。从采掘、支护、运输到设备维护,每个环节均需制定技术规范。重点包括爆破作业的“一炮三检”(装药前、爆破前、爆破后检查瓦斯浓度)、巷道支护的强度标准、运输皮带防跑偏装置安装规范等。引入信息化手段,如电子巡检系统、AI视频监控,可自动识别违规行为并预警。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双线并行。煤矿需建立风险数据库,按“红橙黄蓝”四级划分危险源,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例如,将瓦斯突出区域标注为红色风险,实施24小时监测与限员作业;每月开展覆盖机电设备、顶板稳定性的专项排查,隐患整改实行“五定”(定人员、定时限、定资金、定措施、定预案)。
智能监控系统提升管理效能。应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瓦斯浓度、温湿度、人员定位等数据,整合至中央控制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设备故障概率,提前安排检修。部分矿井已试点“电子围栏”技术,人员误入危险区域时自动触发声光报警及制动装置。
煤矿现场管理需持续完善制度设计,结合新技术应用与人员培训,构建“人防+技防”双重防线。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更新预案,强化事故响应能力,方能实现安全与效益的长期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