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陷阱多种多样,需提高警惕,常见陷阱包括刷单诈骗、虚假招聘、“培训贷”等,务必增强防范意识,保障自身权益。
一、常见求职陷阱案例
- 刷单诈骗
- 骗子在短视频平台以好评返佣金为诱饵吸引大学生添加好友,点击陌生链接下载APP进行垫资刷单。先给予小额返利让受害者尝到甜头,待刷单金额较大时,以系统卡单等理由不予退还本金,甚至要求缴纳保证金,最终导致受害者财产受损。
- 虚假招聘
- 一些无资质的公司以招聘为幌子,诱导求职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收取高额费用。如以“能力不足面试未通过”为由,诱导支付培训费;或以岗前培训为由,要求支付培训费用,还可能诱导办理“培训贷”,培训后却不履行承诺,或以各种理由辞退求职者并让其继续还贷,使求职者陷入经济困境。
- “培训贷”陷阱
- 个别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以高薪就业诱饵,承诺培训后包就业,要求向指定借贷机构**支付培训费用或直接收取高额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后,难以兑现承诺,推荐工作与原承诺相差甚远,求职者可能身负高额借贷又未实现就业。
- 其他陷阱
- 假试用陷阱:用人单位可能违反法律规定约定过长试用期,或重复约定试用期;以试用期为由支付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或不缴纳社会保险;大量招聘应届生,试用期过后以各种理由解聘。
- “黑中介”陷阱:非法职业介绍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变相收取各种费用后,无法提供匹配就业岗位。
- 跨境务工风险陷阱:轻信境外高薪务工信息,可能遭遇偷越国境、被迫滞留当地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最终因触犯法律受到惩处。
二、防范求职陷阱的方法
-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 对于“高薪”“稳定”等过于诱人的招聘信息保持警惕,不被小利所迷惑,谨慎对待要求交钱的行为,如交费用获取工作、参加付费内推等。
- 核实单位及信息真实性
- 了解应聘单位的真实情况,核实其是否有相关资质、是否存在经营异常等信息。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薪资、工作内容、试用期等方面的约定,避免签订有“猫腻”的合同。
- 依法**
- 一旦发现招聘信息虚假或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及时向学校和有关部门寻求帮助,保留相关证据,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谨慎,增强辨别能力,熟悉各类求职陷阱,才能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