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陷阱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境外高薪诱骗、传销、黑中介、培训贷等,规避需牢记“查资质、核信息、签合同、保证件”四大原则。以下是具体分析和应对建议:
- 境外高薪陷阱:以东南亚、金三角等地“高薪工作”为诱饵,实为电信诈骗或赌博。规避方法:查询企业对外劳务合作资质,对比行业薪资水平,异常高薪需警惕。
- 传销陷阱:以“轻松赚大钱”“发展下线”为噱头,面试地点偏僻。规避方法:拒绝需缴纳入门费或拉人头的“工作”,第一时间报警。
- 黑中介陷阱:无资质机构收取报名费、体检费后失联。规避方法:选择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正规中介,签约前核实协议条款。
- 培训贷陷阱:承诺“包就业”但需借贷支付培训费,最终无法兑现。规避方法:警惕“先缴费后上岗”要求,保留证据并投诉。
- 合同陷阱:阴阳合同、霸王条款或仅口头约定。规避方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确认必备条款(薪资、岗位等),拒签空白合同。
- 试用期陷阱:超长试用期、重复试用或恶意解聘。规避方法:试用期最长6个月,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80%,社保必须缴纳。
总结:求职时务必通过正规渠道投递简历,核实企业信息(如工商注册、官网),保留交易凭证。若遇陷阱,立即拨打12333或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