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就业陷阱包括收费内推、虚假高薪、培训贷、传销骗局等,这些陷阱往往利用毕业生急于就业的心理,通过伪造资质、夸大承诺等手段实施欺诈。 以下是几种典型陷阱及防范要点:
- 收费内推陷阱:不法中介以“保录取”为名收取高额费用,实则无法兑现承诺。正规企业招聘从不收费,任何要求预付费用的“内推”均属违规。
- 虚假高薪诱骗:境外“高薪工作”可能涉及电信诈骗或赌博,需核实企业资质;本地“低门槛高薪”岗位常伴随押金、体检费等乱收费,需警惕薪资与岗位明显不符的情况。
- 培训贷陷阱:机构以“包就业”为诱饵诱导**支付培训费,结果培训质量低劣或直接失联。签署协议前需确认机构资质,避免签署含**条款的合同。
- 传销伪装招聘:以“快速致富”“发展下线”为噱头,工作地点隐蔽且频繁更换。传销属违法行为,对过度强调人际推广的岗位需保持警惕。
- 试用期滥用:部分企业通过延长试用期、重复约定试用或无故解聘降低用人成本。法律规定试用期最长6个月且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标准,社保必须缴纳。
- 合同欺诈:“阴阳合同”或霸王条款(如无条件加班、扣押证件)侵害劳动者权益。签订前需确认合同包含岗位、薪资、期限等必备条款,拒绝不合理要求。
提示:求职时应通过正规渠道核实企业信息,保留交易凭证,遇到陷阱及时向人社部门举报或报警。保护个人信息与财产安全,理性评估“高收益”承诺背后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