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陷阱包括虚假高薪诱惑、收费诈骗、合同欺诈等,这些陷阱往往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求职心切的心理实施欺诈。 以下是具体分析:
-
虚假高薪与岗位陷阱
不法分子以“高薪轻松”“海外工作”为噱头吸引学生,实则要求缴纳培训费或诱导从事非法活动。例如,东南亚“高薪务工”实为电信诈骗,学生甚至可能被迫参与犯罪。 -
收费名目诈骗
以服装费、押金、内推资格费等名义收取费用,事后消失。部分机构声称“付费保录取”,伪造合同骗取钱财,如上海教师编制诈骗案中,受害者损失17万元。 -
不平等合同与试用期陷阱
企业以口头承诺代替书面合同,或设置超长试用期、零工资试用条款。有的合同包含“无条件加班”“离职扣薪”等霸王条款,甚至窃取求职者创意成果。 -
传销与非法活动渗透
伪装成“共享创业”“团队发展”项目,要求学生发展下线或投资。甘肃某传销案以“线上创业”为名,涉案金额超9亿元,大学生为主要受害者。 -
信息泄露与身份盗用
黑中介骗取简历信息后倒卖,或要求学生抵押身份证,导致被冒用身份**、担责。
提示: 求职时应核实企业资质,拒绝预付费要求,留存书面协议,并通过官方渠道举报侵权行为。保持警惕,理性评估“高收益”承诺,避免陷入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