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人才国际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的核心在于构建“自主创新+团队实力+前瞻引领”三位一体的战略体系,通过教育筑基、制度优化和生态激活,实现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的跃升。
自主创新能力是根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依赖高水平人才供给,需培育战略科学家和领军团队,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包容失败的创新环境。例如,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我国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加速技术攻关,将人才个体优势转化为国家战略优势。
团队整体实力是关键。大科学时代需发挥建制化优势,如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平台集聚跨领域人才,通过协同创新解决系统性难题。类似“嫦娥团队”“北斗团队”的成果证明,体系化作战能快速提升国际话语权。
前瞻性引领力决定未来。在量子科技、新能源等新兴赛道,我国通过“基础研究特区”等政策鼓励探索“无人区”,同时扩大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参与大科学计划,形成创新策源地效应。
教育、制度和生态构成支撑三角:基础教育阶段强化科学思维训练,高等教育深化产教融合;人才评价破除“唯论文”导向,建立动态激励机制;优化住房、医疗等配套服务,打造“类海外”环境降低人才流动成本。
当前,需紧抓数字化机遇,建设全球人才数据库精准匹配需求,同时以更开放姿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持久竞争力。人才竞争的本质是生态竞争,唯有持续优化“培-引-用-留”全链条,方能将人口红利升级为创新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