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起,电动自行车新规正式实施,核心变化包括:强制配备智能定位与反光装置、最高时速限制25公里/小时、严查非法改装及违规载人,同时明确分类管理(非机动车/机动车)和牌照要求。 新规旨在提升道路安全、减少火灾隐患,并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
安全性能全面升级
所有电动自行车需标配前后灯、反光装置及智能防盗功能,夜间行驶可见性和防盗能力显著提升。新规还要求北斗定位和动态监测,便于车辆追踪与事故溯源。 -
分类管理与牌照规范
- 非机动车(电动自行车):绿牌,无需驾照,限载1名12岁以下儿童。
- 机动车(电动摩托车/三轮车):蓝牌或黄牌,需对应驾驶证(F/E/D类),载人规则严格(如轻便摩托车禁止载人)。
无牌上路将面临罚款或扣车处罚。
-
严控改装与违规行为
非法改装(如拆除限速器、加装电池)或违规载人将直接扣车;遮阳伞、挡风被等加装也被禁止。多地推行“柔性执法”,首次轻微违规以教育为主,屡犯则加重处罚。 -
充电与停放新要求
公共区域充电最高罚1000元,物业需配合安装电梯禁入系统。占用消防通道停放将罚款300-500元,单位最高罚1万元。 -
过渡期与市场影响
部分非标车临时牌照已失效,但各地提供“白转绿”等过渡政策。新规倒逼企业提升技术标准,智能、安全车型将主导市场。
新规实施后,用户需核对车辆资质、遵守交规,并关注地方细则。行业预计加速洗牌,合规产品与智能化技术成为未来竞争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