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
立法背景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兴起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劳动关系变得复杂,迫切需要一部法律来规范和调整。
- 劳动者权益保护: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防止侵犯职工权益的行为,需要一部专门的法律来提供法律保障。
法律内容
- 劳动者权益:明确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包括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等。
- 用人单位义务: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的义务,包括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等。
- 劳动关系调整:将劳动关系的调整纳入法治轨道,规范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等。
实施意义
- 劳动者权益保障:为劳动者提供了法律武器,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 劳动关系规范:规范了劳动关系,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 经济发展促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修订历程
- 第一次修正:2009年8月27日,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进行了第一次修正。
- 第二次修正:2018年12月29日,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进行了第二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实施,为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劳动关系的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