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就业支持,主要包括7种核心形式: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个体/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辅助性就业、农村种养加及灵活就业,覆盖不同残疾类型与就业需求,政策保障与技能培训双管齐下。
-
集中就业
残疾人进入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等集中用工单位,要求残疾职工占比超25%或人数达10人以上(盲人按摩机构5人),提供稳定岗位与社会保障。 -
按比例就业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需按1.5%-2%比例聘用残疾人,涵盖文职、技术等岗位,未达标单位需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
个体与自主创业
鼓励残疾人开办网店、手工作坊等,享受税收减免、**贴息等政策,如电商培训、手工制作扶持项目,尤其适合行动不便者居家创业。 -
公益性岗位
政府开发社区服务、保洁、协管等非营利岗位,优先安置就业困难残疾人,如“如康家园”项目提供就近就业机会。 -
辅助性就业
针对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设立庇护性工场,灵活安排劳动时间与强度,如简单组装、包装工作,兼顾康复与收入。 -
农村种养加
依托农业资源开展种植、养殖或农产品加工,提供技术培训与启动资金,帮助农村残疾人实现家庭增收。 -
灵活就业
包括非全日制、家政服务、新业态平台就业等,时间弹性大,如网络客服、配送员等,适配短期或间歇性工作需求。
总结:残联通过多元就业形式与政策扶持,助力残疾人融入社会劳动。建议结合自身条件选择适合方向,并关注当地残联的技能培训与岗位推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