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土地改革的创新之处在于以“节约集约”为核心,通过采煤沉陷区治理、“小田变大田”、立体空间开发等模式,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实现生态修复、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的多赢。
-
采煤沉陷区“变废为宝”
淮南市首创“漂浮式绿色稻田”,在采煤沉陷区水面上种植水稻,结合“渔农互补”模式,恢复耕地功能并发展绿色能源。同步推进“生态修复+文旅”“沉陷区+光伏”等“4+”模式,将生态短板转化为产业优势。 -
“小田变大田”激活农村土地
通过整合零散耕地,安徽3年内推动1500万亩农田改造,田块数量减少60%以上,机械化率超90%。农民通过流转租金、务工和分红增收,如小岗村土地流转率达70%,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重目标。 -
立体开发破解城市用地难题
芜湖市利用高架桥下空间和闲置地块建设智能立体停车楼,容积率提升至1.39,节约土地2400平方米以上;工业区推行“工业上楼”,优化空间布局,亩均税收翻倍至20万元。 -
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用地效率
建立“用地清单制”“标准地供应”等机制,对项目从选址到验收全程监管。通过“健康体检+土地管家”模式盘活低效用地,如合肥高新区帮助阳光电源等企业升级地块,工业亩均税收提升11.1%。
安徽以改革试点为契机,将“生态保护、集约利用、权益保障”深度融合,为全国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未来需进一步推广创新模式,强化政策协同,释放土地要素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