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流程的核心在于快速响应、科学处置和信息公开,关键环节包括立即封存可疑食品、组织医疗救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污染源头及依法发布信息。
-
先期处置与封存控制
事件发生后,涉事单位应立即停止生产经营,封存可能导致事故的食品、原料及工具,保护现场。监管部门需携带调查工具赶赴现场,必要时责令停业,防止危害扩大。 -
医疗救援与情况核实
优先救治中毒或健康受损人员,同时通过涉事单位、医疗机构等渠道核实基本信息,包括可疑餐次、发病人数、症状及救治进展,为后续调查提供依据。 -
现场检查与抽样检测
重点检查食品加工环境、原料来源、操作流程及从业人员健康状况,排查污染环节。同步抽样剩余食品、加工用水、工器具等,检测致病菌、农残等指标,结合快检初步锁定风险。 -
流行病学调查配合
疾控机构需在2日内提交初步流调报告,分析致病因子与传播途径。监管部门应协助采样并追踪食品流向,确保数据互通,为原因判定提供科学支撑。 -
事故报告与信息公开
按照“2小时内初报、动态续报、3日内终报”要求逐级上报,内容涵盖事件进展、处置措施及风险评估。信息发布需遵循政府统一安排,避免谣言传播。
提示: 企业应定期演练应急预案,确保员工熟悉流程;公众如遇食品安全事件,可保留可疑食物样本并立即投诉,助力监管部门高效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