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来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持续升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降水分布不均加剧,且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造成显著影响。 2023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年份,全国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极端高温事件强度与频率同步上升,同时暴雨、干旱等灾害呈现“南涝北旱”的格局。
-
气温显著上升:近5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6℃,2023年偏高0.84℃,打破历史纪录。冬季增温尤为明显,北方地区变暖趋势突出,华东和新疆西部极端高温增幅达1.7-2.8℃。目前50年一遇的高温事件,在高排放情景下可能变为1-2年一遇。
-
极端天气事件加剧:高温热浪天数每10年增加7-15天,2022年长江中下游干旱和2023年华北热浪对农业、能源、健康造成连锁影响。极端降水事件频次和强度同步增长,如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和2023年华北暴雨,导致城市内涝与山洪灾害。
-
降水空间分布失衡:全国降水量总体增加,但区域差异显著。华北、东北降水量每10年减少20-40毫米,而华南、西南增加20-60毫米,形成“南涝北旱”模式。西北东部及黄淮流域未来30年连续5天最大降水量或超10%。
-
生态与经济社会连锁反应:冰川退缩、冻土范围减少,沿海海平面加速上升威胁海岸带安全。农业种植布局被迫调整,气象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超3100亿元,脆弱人群健康风险进一步加大。
面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加强适应能力建设、推动低碳转型已成为中国应对策略的核心方向。公众需关注权威气候信息,科学防范极端天气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