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第8至15期学员名单是研究近代军事教育史的重要资料,涵盖抗战前后培养的数千名军官,包括张灵甫、许光达等名将,以及众多地方籍贯学员(如河南光山籍72人)。以下分点解析:
-
第8期(1930年入学)
分两个总队毕业,采用德式教育。武汉分校学员并入后,第二总队达1240人,学员如光山籍刘欎舒、刘居正等,后期多参与抗战初期战役。 -
第9期(1931年入学)
首次向黄河南北及边疆招生,654名毕业生中包括光山籍刘辉宇、刘德俭等,部分学员成为战术教官,如吕国斌(第8期)后任第23期上校教官。 -
第10期(1933年入学)
分两批培养1561人,设步骑炮工交五科。许姓学员如许松筠、许亚川等,同期光山籍学员梁家传(步校将官班)被视同第11期。 -
第11期(1934年入学)
分两团毕业1269人,含步兵学校学员何济(光山籍),其战术研究影响深远。同期刘姓学员刘兴瞳、刘振明等活跃于抗战前线。 -
第12期(1935年入学)
因抗战提前毕业,740人中含通信兵科学员。光山籍上官树理(步一队)等毕业后直接投入淞沪会战等重大战役。 -
第13期(1936年入学)
1412名毕业生于四川铜梁完成学业,含武汉分校转来的张姓学员张兆勳(四分校),部分学员如徐祗则回忆称“沿途毕业”适应战时需求。 -
第14期(1937年入学)
分三总队毕业3699人,创单期人数之最。光山籍韩元晖(成都本部)、金从新(武汉分校)等体现分校联合培养模式。 -
第15期(1938年入学)
1559名毕业生中,张西铭等亲历台儿庄战役后入伍,战车兵科学员喻三民(第25期)后成为台湾装甲兵骨干。
提示:名单统计存在跨期认定(如步校学员比同期)和地方档案差异,建议结合分校记录与地方志交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