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各国军队数量差异显著,中国军阀混战导致兵力分散,日本关东军巅峰达120万,苏联远东驻军约30万,英法在殖民地驻军规模较小但装备精良。 这一时期军队规模直接反映了各国在东亚的战略布局与军事影响力。
-
中国军队(1912-1949)
北洋政府时期中央军约40万,地方军阀总兵力超百万;抗战初期国共联合抗日总兵力约250万(含游击队),但装备落后、编制混乱。1945年国民党军达420万峰值,内战后期急剧缩减。 -
日本军队(1931-1945)
侵华日军常驻兵力从20万(1937)增至最高185万(1941),关东军占70万;海军联合舰队鼎盛时达32万人。注:含伪满洲国等傀儡政权军队则超200万。 -
苏联远东部队(1920s-1945)
常态驻军15-30万,1938年张鼓峰事件增至58个师;1945年8月对日作战集结157万机械化部队,形成绝对碾压优势。 -
西方列强驻军
英国在香港、威海卫驻军不足1万,法属印度支那驻军约5万;美国1945年后驻华海军陆战队峰值达11万,主要协助受降。
提示:军队数据受史料统计口径差异影响,实际作战效能还需结合装备、后勤等因素综合评估。民国军事格局的复杂性,正是半殖民地社会的典型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