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在古代被称为“元日”“元正”或“三元”,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别称,象征岁、月、时之始。这一称谓源自夏历,历经朝代更迭,日期虽多次变更(如商代十二月初一、秦代十月初一),但“元旦”作为新年首日的核心含义延续了数千年,直至近代才被公历1月1日取代。
-
字义溯源
“元”意为开端,“旦”象形日出地平线,合称“元旦”即新年首个清晨。汉代《说文解字》释“元”为始,“旦”为晨,南朝《介雅》诗“四季新元旦”进一步强化其时间起点意义。 -
历代演变
夏朝定正月初一为元旦,商、周、秦分别调整为十二月、十一月、十月初一。汉武帝恢复夏历,确立农历正月为岁首,此制沿用至清末。宋代《梦粱录》明确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 -
别称与文化
除“元旦”外,先秦称“上元”“改岁”,魏晋呼“元辰”“岁朝”,唐宋多用“元日”“新正”。古时元旦祭祀、朝贺等习俗庄重,如尧舜禅让传说中,元旦被赋予纪念贤君的文化内涵。
如今,“元旦”虽指公历新年,但古代其名实为今日春节的前身。理解这一变迁,既能感受中华历法智慧,也提醒我们传统节日背后的深厚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