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在古代被称为"元正""岁首""端日"等雅称,这些名称承载着古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哲学思想。汉代《说文解字》将"元"解释为"始","旦"象征日出地平线,组合成辞旧迎新的核心意象。
-
元正
西周时期《尚书》已有"正月元日"记载,魏晋后固定称"元正",代表"正道之始"。唐朝宫廷此日需穿戴"元正冠服",文武百官需进献《元正表》贺岁。 -
岁首
夏商周三代岁首月份不同(夏历正月/商历十二月/周历十一月),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后确立正月岁首制。民间有"岁首祈年"习俗,用桃符、椒柏酒驱邪纳吉。 -
端日
"端"取"开端"之意,南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为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宋代《东京梦华录》描述端日开封百姓"结彩棚,击太平鼓"的盛况。
这些雅称在现代日语("正月")、韩语("설날")中仍有遗存。元旦称谓的演变,实为中华时间文化从天文历法到人文庆典的浓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