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撂荒地整治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和市场机制结合,实现土地复耕与可持续利用。关键措施包括摸清底数建立台账、推行“两委托一兜底”流转模式、强化基础设施与政策激励,最终目标是遏制耕地荒废、保障粮食安全并促进农业现代化。
-
精准摸排与动态管理
以村为单位逐块核查撂荒地位置、面积及成因,建立电子台账并动态更新。结合国土调查数据标识耕地属性,优先整治永久基本农田和连片宜机田块,确保“可查询、可定位”。 -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推广“农户委托村集体—村集体委托经营主体”的双层流转模式,由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复耕,约定收益分红。对长期撂荒地块,村集体可依法收回“兜底”整治,发展粮食或特色作物种植。 -
政策激励与约束并举
对复耕农户发放补贴、优先信贷支持,同步停发撂荒耕地地力补贴直至复垦。严控“非粮化”行为,对违规改变耕地用途的限期整改,建立与补贴、承包权挂钩的长效约束机制。 -
科技赋能与设施升级
推广保护性耕作、绿肥种植等技术修复地力,配套建设农田水利和机耕道路。推动高标准农田项目向撂荒区域倾斜,解决灌溉不便、地块零散等痛点。 -
产业融合与生态修复
根据立地条件发展“农业+生态”模式:平原区主攻粮食规模化生产,山区发展特色种植或生态旅游。对生态脆弱区撂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补偿措施。
提示:整治需避免“一刀切”,需结合农民意愿与市场规律,同步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种植成本。定期开展“回头看”防止二次撂荒,形成“排查-整治-监管”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