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其中v代表速度(单位:m/s或km/h),s是路程(单位:米或千米),t是时间(单位:秒或小时)。关键要点包括:匀速运动速度恒定,变速运动需计算平均速度,单位换算是解题核心。
匀速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直接套用公式即可求解。例如,物体3小时行驶180千米,速度为180÷3=60km/h。若题目给出分段时间或分段路程,需分别计算后求和或取平均值。
变速运动需区分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与中间过程无关。例如,汽车前半小时行驶40km,后半小时行驶60km,平均速度为(40+60)÷1=100km/h,即使某一时刻速度达到120km/h也不影响结果。
单位换算是易错点。1m/s=3.6km/h,解题时需统一单位。若时间以分钟或小时混合给出,需先转换为秒或小时。例如,5分钟行驶3千米,需将5分钟转为1/12小时再计算:3÷(1/12)=36km/h。
实际应用中需注意方向性。往返运动的平均速度可能为零(如回到起点),但平均速率(标量)仍按路程计算。例如,跑步绕操场一圈400米用时80秒,平均速度为0(位移为零),但平均速率为400÷80=5m/s。
掌握速度公式的核心逻辑,区分运动类型与单位,避免混淆矢量与标量,即可高效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