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与通航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民航(民用航空)涵盖所有非军事航空活动,而通航(通用航空)是民航的重要分支,专指公共航空运输之外的飞行活动,如农业作业、应急救援、航空培训等。两者的核心差异在于服务领域和运营模式,但共同构成国家航空运输体系的两大支柱。
-
定义与范畴
民航指除军事、警务等国家行为外的所有航空活动,包括商业客运、货运等公共运输航空,以及通用航空。通航则聚焦于非公共运输领域,覆盖工业、农业、科研等七大类别,例如森林灭火、航拍摄影、私人飞行等,具有高度灵活性和专业化特点。 -
功能互补性
民航以规模化运输为核心,连接枢纽城市;通航则填补支线及特殊需求空白,如偏远地区医疗救援、短途商务包机。近年政策允许通航涉足定期运输业务,进一步模糊界限,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
基础设施与运营差异
民航依赖大型机场与长跑道,通航可依托简易跑道甚至直升机起降点。例如,通航飞机载客量通常不足20人,适合高频次、定制化服务,而民航客机需集结数百乘客以实现经济性。 -
人才与监管体系
民航飞行员需通过更严格的121部体检标准,通航适用91部,门槛相对较低。但通航人才稀缺,正通过政策放宽吸引储备力量,部分从业者可通过积累经验转向民航。
当前,随着空域共享与技术革新(如垂直起降飞机),两者协同性增强。通航的细分市场潜力与民航的网络优势结合,正重塑航空业生态。未来,这一关系将随低空经济扩张持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