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镀镍工艺流程通过预处理、电镀及后处理形成耐腐蚀镀层,核心在于表面清洁、镀液参数控制及光亮处理。
1. 表面预处理
预处理是关键基础步骤,包含超声波清洗去除表面油污、酸洗液(如盐酸)溶解氧化层,并通过电解活化提升基材粗糙度以增强镀层附着力。若存在轻微锈蚀,需额外进行中和处理确保残留酸液完全清除。
2. 镀液配制与电镀环节
电解液主导镀层性能,常用硫酸镍为主盐、次磷酸钠作还原剂(化学镀),或含氨络合剂的酸性镀液(电镀)。参数控制至关重要:温度维持在45-60℃,pH值调节至4.5-5.5区间,电流密度设定为1-5A/dm²,保障镀层厚度均匀(20-50μm)并提高光亮度。电镀时采用阴极移动技术防止局部过热导致镀层烧焦。
3. 后处理提升品质
水洗阶段需多级逆流漂洗清除残留电解液,随后经热风烘干或红外辐射干燥。后续钝化处理用铬酸盐溶液形成保护膜,增强耐盐雾性能;光亮处理包含机械抛光或电解抛光,赋予表面镜面效果,摩擦系数降低30%。质检环节重点检测镀层结合力(划格试验)与孔隙率(硝酸蒸汽测试)。
总结
从基材清洁度到电解液动态平衡,再到精密控温与后处理工艺,全流程标准化执行直接影响镀镍层的寿命与性能。企业应结合材料类型调整工艺参数并定期维护镀槽,确保产品达到防水、防指纹等实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