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财产并非默认各占50%。财产分割比例需结合财产来源、贡献度、婚姻存续期等因素综合判定,法律仅规定"一般均等分割",但存在多种例外情形。以下是关键解析:
一、法律基础原则
- 均等分割为起点
婚姻存续期间取得的工资、投资收益等,若无特殊约定,离婚时原则上按50%划分。 - 书面协议优先
若双方签订《婚内财产协议》明确约定比例(如三七分),则按协议执行。
二、影响分割比例的常见因素
- 贡献度差异
- 一方婚前财产在婚后产生的增值(如房产涨价),贡献大的一方可能获更高比例。
- 家务劳动、育儿付出等无形贡献可主张补偿。
- 过错方少分
家暴、出轨等重大过错可能导致过错方分割比例降至40%以下。 - 特殊财产处理
继承或受赠财产若未明确归属,可能被认定为个人财产不予分割。
三、需要注意的例外
- 债务承担:共同债务同样按比例分担,非固定50%。
- 地方差异:部分法院会考虑经济弱势方适当倾斜(如主妇多分10%-15%)。
提示:实际分割需结合证据链(如转账记录、产权证书)和司法评估,建议通过调解或诉讼明确具体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