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的表现方式丰富多样,涵盖多个时期和众多流派,主要有以下这些:
- 写实类:
- 古典写实:强调对自然的忠实描绘,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追求“理想美”,注重对人物形态、结构、比例、光影的准确把握,代表画家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展现了极高的写实技巧。
- 现实主义:19世纪兴起,以米勒为首的画家主张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表现正常视觉形象,反映生活本质,如米勒的《拾穗》。
- 照相写实主义:将生活以照片式形式搬上画面,绘制时先拍成照片或幻灯片,再精细放大到布上,更细腻逼真地表现对象细节,如克洛斯的《约翰像》。
- 风格化类:
- 巴洛克风格:流行于17 - 18世纪,具有强烈的动势、戏剧性、光影对比及空间幻觉等特点,推崇运动的扭曲、形体的丰腴与量感,艺术语言强烈、夸张、浮华,代表人物为鲁本斯。
- 洛可可风格:18世纪兴盛,风格华丽、纤巧、追求雅致、珍奇、轻艳,注重细腻的感官愉悦,代表画家有华多和弗朗索·布欧等。
- 情感表达类:
- 浪漫主义:起源于19世纪法国初期,强调情感与个性,追求自由与奔放,打破古典主义构图的水平和垂直、光线的柔和与均匀,注重感情宣泄与表达,代表画家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体现了激情元素。
- 现代主义类:
- 印象主义:19世纪画家走出画室,探索自然界中光与色的瞬间变化,打破传统固有色概念,客观绘制周围环境色对固有色的影响,代表画家有莫奈、修拉等。
- 后印象主义:强调表现自我感受,注重色彩对比和事物内在结构,代表画家有梵高、高更等,对现代西方绘画产生深远影响。
- 野兽主义:20世纪初崛起,以夸张造型、强烈色彩、粗犷线条表达内在激情,将印象派色彩理论与后印象派大胆涂色技法推向极致,放弃传统远近比例与明暗法,采用平面化构图,创始人是马蒂斯。
- 立体主义: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将物体分解为几何形体碎片再重新组合,全方位表现事物,使物体还原成几何形体,创始人有毕加索和布拉克,如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
- 表现主义:20世纪初从德国兴起,着重表达内心情感,尤其是恐惧、焦虑等负面情感,对现实进行扭曲和抽象化,代表画家蒙克的《呐喊》是典型作品。
- 未来主义:以抽象形式运用色彩、线条表现运动速度、力量及其组合与分隔,强调对科技、工业化等元素的表现,如巴拉的《拴着皮带的狗》。
- 抽象主义:依靠线条、块、面、色彩进行无具象的抽象组合,代表画家为荷兰画家蒙德尔安。
- 梦幻与超现实类:
- 形而上主义:20世纪初产生,画面把真实与非真实如缠绵梦境般融合,怀念意大利古典艺术成就,追求绘画的哲学意味,代表画家有基里科、乔治·莫兰迪等。
- 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受柏格森直觉主义及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影响,主张表现人的潜意识和梦幻,代表画家有达利、米罗,达利的《记忆的永恒》是代表作。
- 行动与观念类:
- 行动绘画:20世纪40年代中期出现在纽约,也称抽象表现主义,强调创作的自发性、随机和无意识,画面效果有接近中国书法艺术的趣味及美感,代表画家波洛克的《鸟》。
- 波普艺术:20世纪50年代发源在英国、兴起于美国,将大众文化元素如报纸插图、流行音乐、广告等融入绘画,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
西方绘画的表现方式丰富多元,不同流派在不同时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它们共同构成了西方绘画辉煌的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