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形式、技法与审美追求上差异显著,中国绘画注重写意与意境,采用散点透视与笔墨表现;西方绘画强调写实与空间感,注重焦点透视与光影渲染,二者分别展现不同文化哲思与艺术传统。
中国绘画受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影响,追求形神兼备的写意性,常通过水墨浓淡、线条变化传递艺术家主观情感,如八大山人笔下鱼鸟的孤傲气质;构图以散点透视为主,呈现流动的空间感如《千里江山图》的连绵山水,强调艺术表现的诗意与自由。在技法层面,以笔墨为核心工具,通过皴擦、渲染等手法表现对象神韵,设色追求“随类赋彩”的象征性而非还原自然真实。西方古典绘画则以写实为核心目标,如达芬奇《蒙娜丽莎》通过精确光影与人像解剖展现生命质感;采用焦点透视构建三维空间,如拉斐尔《雅典学院》的虚拟深度感,符合科学理性认知。技法上依赖油画介质特性实现细节刻画,通过明暗对比(如伦勃朗用光影塑造人物立体感)与环境色融合强化画面真实感。至近代,印象派尝试调和二者差异,莫奈《睡莲》以色彩分解与瞬间光影捕捉形成主观感受的真实;中国近现代艺术家则将西方素描与传统水墨融合,徐悲鸿的马画结合解剖结构与传统笔法开拓新路径。两者本质差异源于文化传统:中国强调天人合一理念下的审美超越,西方侧重主客对立中的认知再现,但现代艺术实践已展现相互借鉴趋势,推动全球艺术语言的多样发展与创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