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国产化替代是国家信息安全与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战略,通过政策驱动、技术攻坚和生态构建,已实现从基础软硬件到关键行业的全面突破。 截至2025年,国产CPU、操作系统等核心产品性能接近国际水平,鸿蒙系统市占率超17%,党政机关及央国企明确要求2027年前完成全系统替代,市场规模预计突破3.7万亿元。
-
政策体系全面覆盖
国家通过“十四五”规划、国资委79号文等文件,明确国产化替代时间表与路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政府采购标准将国产CPU、操作系统纳入硬性要求。例如,杭州市政务系统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央企OA系统国产化率超50%。 -
技术攻坚与生态协同
国产CPU(如海光、飞腾)和操作系统(麒麟、统信)性能显著提升,支持28nm全流程芯片工艺。华为鸿蒙Next实现全栈自研,适配超2万款应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突破光刻机、工业软件等“卡脖子”环节,工业软件国产化率目标2030年达70%。 -
行业渗透与市场扩容
替代范围从党政机关扩展至金融、能源等“2+8+N”领域,中国电信采购2000台国产AI服务器,教育系统要求2027年前全面使用正版国产软件。信创产业规模2023年达2.1万亿元,2027年预计增至3.7万亿元。 -
安全与效率双提升
国产化减少对外技术依赖,规避芯片制裁等风险。南方电网等企业通过全自主可控系统优化运营效率,国产密码算法强化数据安全防护,等保、密评要求全面落实。
未来,国产化替代将加速向高端芯片、AI算力等领域延伸,企业需关注技术迭代与生态适配,把握政策红利下的市场机遇。 用户可优先选择兼容性强、安全认证完善的国产解决方案,助力自主可控生态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