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违章人员,应立即采取“制止-记录-教育-整改”四步法,确保安全规范落实。核心在于快速干预避免事故升级、完整留存证据链、针对性强化安全意识,同时系统性消除违规隐患。以下是具体操作要点:
-
现场制止与风险控制
发现违章行为后,第一时间明确制止,使用简明指令如“停止操作,此处需佩戴防护装备”。若涉及高危作业(如电气、高空),立即切断危险源或疏散周边人员,优先保障人身安全。对于拒不配合者,按应急预案升级处理权限。 -
证据记录与流程上报
采用“5W1H”原则记录:何时(时间戳)、何地(GPS定位或区域编号)、何人(姓名/工号)、何行为(具体操作描述)、何风险(可能后果)、何依据(违反哪条规程)。同步拍照/视频取证,并通过企业安全系统提交电子报告,确保信息可追溯。 -
分级处理与教育转化
根据违规严重性实施差异化处理:- 轻微违规:现场纠正后,安排15分钟安全微培训,重点讲解错误点与正确操作;
- 重复违规:暂停作业权限,参加8小时专项培训并通过实操考核;
- 重大隐患:启动纪律处分程序,并纳入全员案例警示教育。培训内容需结合同类事故视频与本企业处罚实例增强震慑力。
-
根因分析与体系优化
组织跨部门复盘会,用“鱼骨图”分析违规背后的管理漏洞(如工具缺失、考核指标不合理)。更新检查清单时,将高频违规项设为必查红项,并优化规程表述(如用图示替代纯文字)。定期匿名调研员工执行难点,迭代培训方案。
提示:处理违章的核心不是惩罚,而是构建“预防-响应-改进”闭环。每月公示违规数据与整改成效,让安全文化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