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左丘明注解
《左传》中的“经”和“传”是两个核心概念,具体含义如下:
一、经的含义
-
《春秋》本身
“经”指《春秋》这部书,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也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 孔子被传为《春秋》的作者,但实际成书可能由多人参与,其核心作用是定史纲、明法度。
-
历史事件与人物记载
在《春秋》中,“公”字前通常记载鲁国国君事迹,“王”字前则记述周朝君主。这种记述方式体现了孔子的历史观。
二、传的含义
-
左丘明的注解
“传”指左丘明为《春秋》作的注解,即《左氏春秋》或《春秋左传》。左丘明通过传对春秋事件进行补充说明和道德评判。
-
注解的性质与功能
传不仅解释历史事件,还包含孔子的原始言论(称为“经”)和后学评述,形成“经-传”互补结构。例如,《春秋左传》中既有《春秋》原文,也有左丘明的解读和评语。
三、经与传的关系
-
内容关联 :传以《春秋》为纲,对原文进行详细的叙事和阐释,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记载体系。
-
权威差异 :经是原始史料(或孔子修订),传是后人对经的解读,存在观点差异。例如,孔子的“微言大义”与左丘明的史论就有显著不同。
四、历史演变
早期《春秋》与《左传》可能分别流传,西晋时杜预等人开始将两者合编为《春秋经传集解》。但需注意,《春秋》并非孔子家传,孔子仅记载自身生卒年,《左传》则独立记载其卒年。
“经”是《春秋》原文,“传”是左丘明及其后学的注解,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左传》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