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基层干部考核机制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关键举措,其核心在于科学设定指标、创新考核方式、强化结果运用,通过差异化、精准化、动态化的考核体系,实现“考准实绩、考出干劲、考优作风”的目标。
-
科学设定考核指标,避免“一刀切”
考核指标需结合地区实际和岗位特点,分类分层设计。例如,对乡镇干部重点考核乡村振兴、矛盾化解等实绩,对窗口单位干部侧重服务满意度评价。同时需平衡“显绩”(如经济指标)与“潜绩”(如生态保护、长期民生项目),防止急功近利。引入干部群众评议机制,增强考核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
创新考核方式,减轻基层负担
整合年度考核、专项考核与日常考核,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共享。例如,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记录干部工作表现,减少重复填表和多头考核。灵活运用第三方评估、实地调研等方式,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对临时性任务(如防汛救灾)可单列专项考核,突出实战表现。 -
强化结果运用,树立鲜明导向
将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评优评先、培训提升直接挂钩。对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晋升,对“躺平式”干部及时约谈或调整岗位。建立“一人一档”成长档案,动态跟踪改进情况。同时需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
注重反馈与改进,形成良性循环
考核不仅是打分,更要提供具体改进建议。通过面对面反馈、案例分析会等形式,帮助干部认清短板。例如,对群众满意度低的干部,可安排专项培训或岗位轮换,推动能力提升。
基层干部考核不是终点,而是优化治理的起点。唯有坚持动态调整、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让考核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