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业协议无效的五种情形如下,综合权威信息整理:
-
主体不适格
用人单位需为合法经营主体,劳动者需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若企业注销或员工非核心岗位(如普通销售、行政人员)被强制签署,协议无效。
-
期限或范围违法
- 期限超2年 :法定最长限制为2年,超期部分无效。 - 范围过广 :限制行业、地域需与商业秘密相关,如“不得从事任何互联网行业”属无效条款。
-
未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后,用人单位需按月支付经济补偿(通常为离职前12个月工资的30%-50%)。连续3个月未支付补偿,员工可主张协议无效。
-
违反公平原则或程序瑕疵
- 显失公平 :如违约金过高(如月薪1万约定违约金500万)或限制就业自由过度。 - 程序不当 :未告知义务、欺诈胁迫签订或未采用书面形式。
-
其他违法情形
包括协议内容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或免除用人单位法定责任(如约定违约后无需赔偿)。
**提示 :若企业未支付补偿,员工可反诉要求支付;若协议存在上述无效情形,可主张协议自始无效或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