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乡镇干部“走读”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举措,旨在严明工作纪律、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通过明确考勤制度、强化值班要求、严惩违规行为,此类文件有效解决了干部“人在心不在”的突出问题,同时配套改善乡镇生活条件,推动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
制度刚性约束
文件通常规定乡镇干部每周在工作地住宿不少于4晚,双休日及节假日轮流值班,并严格请销假流程。例如红安县要求值班领导联系方式公开,延川县对违规者实行通报批评、调岗甚至党政纪处分,盐城市明确“早出晚归”“逾期不归”等情形直接问责,形成高压管理态势。 -
任务导向与能力提升
干部住夜期间需开展“约访下访”解决群众诉求,并组织政策法规学习。如红安县将“夜学”与“夜访”结合,既拉近干群距离,又提升干部服务能力。这种安排避免了“住而无为”,确保时间转化为治理效能。 -
监督与惩戒机制
多地通过明察暗访、电话抽查、公开曝光等方式强化执行。延川县每月公示考勤结果并挂钩评优资格,盐城市对“走读”引发突发事件的干部从严追责,凸显“守土有责”的底线要求。历史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专项整治中6484名干部被查处,反映此类问题的普遍性与整治决心。 -
配套保障人性化
为避免“一刀切”引发抵触情绪,文件同步要求改善乡镇宿舍、食堂、文体设施等条件。红安县明确提出建设“五小”工程(宿舍、食堂、厕所、澡堂、活动室),通过硬件升级让干部“留得下、住得安”。
乡镇干部“走读”整治需平衡纪律约束与人文关怀,既要通过制度倒逼履职尽责,也需完善基层工作环境,最终实现干部“身入”且“心入”基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