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视同缴费年限个人账户的养老金计算主要涉及以下公式和因素:
- 基础养老金 :
- 基础养老金 = 退休时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1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 2 × 缴费年限 × 1%。
- 个人账户养老金 :
- 个人账户养老金 = 个人账户储存额 ÷ 计发月数。
- 过渡性养老金 :
- 过渡性养老金 = 退休时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指数化缴费基数 × 视同缴费年限 × 1.4%。
- 视同缴费年限 :
- 视同缴费年限是指职工全部工作年限中,其实际缴费年限之前的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时间。例如,1992年之前参加工作的人群会有相应的视同缴费年限。
- 计发月数 :
- 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 - 退休年龄)× 12。
示例计算
假设某职工在1979年参加工作,2020年参保,实际缴费2年2个月,个人账户储存额为11145.73元,2023年1月满60岁退休。
- 基础养老金 :
-
假设北京市2022年计发基数为11082元,实际缴费指数为0.0513。
-
基础养老金 = 11082 × (1 + 0.0513) ÷ 2 × 16.17 × 1% = 5825.25 × 16.17 = 941.94元。
- 个人账户养老金 :
-
计发月数为139(60岁退休)。
-
个人账户养老金 = 11145.73 ÷ 139 = 80.19元。
- 过渡性养老金 :
- 需要根据具体政策和个人情况计算,此处假设过渡性养老金为G视同过渡金 + G实缴过渡金。
建议
-
确认视同缴费年限 :确保所有符合规定的连续工龄(如军龄、上山下乡期间的工作经历等)均被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
-
了解当地政策 :不同地区的计发基数和过渡性养老金的具体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建议咨询当地社保部门获取准确信息。
-
保存相关档案 :完整的档案记录是计算视同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重要依据,务必妥善保存。
通过以上步骤和公式,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社保视同缴费年限个人账户的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