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洪泽湖治理的推动
- 历史背景:洪泽湖位于苏皖交界处,历史上因黄河改道(南宋“夺泗入淮”)形成,长期归属不明确,导致治理困难。1950年代,为统一管理洪泽湖水域,国家决定调整苏皖两省边界。
- 交换方案:1955年,江苏省将萧县、砀山划归安徽省,作为交换,安徽省将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省。此举旨在解决洪泽湖“半苏半皖”的管理难题,便于统一调配防洪资源。
2. 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
- 清朝至民国:萧县、砀山原属徐州府(今江苏徐州),清朝雍正年间升徐州为府,辖1州7县,包括萧、砀。民国初年,徐州直属江苏省,但1949年因解放进度差异,曾短暂划归山东省代管。
- 1955年调整: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淮河治理成果,国务院协调苏皖两省边界。萧、砀划归安徽宿州,徐州则获得盱眙、泗洪,形成当前行政区划格局。
3. 对徐州的影响
- 地缘格局变化:徐州失去萧、砀后,城市向西扩展受限,转而向东南发展,形成东区和新城区。
- 经济与文化联系:萧、砀与徐州经济往来密切(如医疗、消费),但行政归属安徽后,两地与徐州的文化认同逐渐淡化,形成“身在安徽,心向徐州”的独特现象。
总结
萧县、砀山的划归是水利治理与行政区划优化的综合结果,虽解决了洪泽湖管理问题,但也改变了徐州的地缘格局。两地与徐州的历史纽带至今仍存,成为苏皖交界地区的特殊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