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并未调整法定结婚年龄,仍维持现行规定:男性不得早于22周岁,女性不得早于20周岁。这一标准自1980年《婚姻法》确立以来沿用至今,2021年施行的《民法典》延续了该条款,未作修改。尽管近年来因生育率下降等问题,社会对降低婚龄的讨论持续升温,但法律层面仍坚持需充分评估后再考虑调整。
-
法律条款明确
《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条直接规定结婚年龄下限,删除原《婚姻法》中“晚婚晚育应予鼓励”的表述,但婚龄标准未变。立法机构认为现行规定已被公众广泛接受,调整需谨慎。 -
调整争议的背景
支持降低婚龄的观点认为,当前婚龄偏高与国际普遍标准(如多数国家设定为18周岁)不符,且可能影响生育率;反对者则强调婚龄涉及社会伦理、家庭稳定性等复杂因素,需综合考量。 -
政策动态与地方反馈
部分地方卫健委(如湖南、四川)回应人大代表建议时表示,将关注国家政策动向,但强调婚龄调整属重大制度变革,需充分调研。少数民族地区可根据风俗制定变通规定。 -
实际执行与注意事项
法定婚龄按周岁计算,生日当天即视为满足年龄要求。未达婚龄的婚姻无效,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可能有特殊规定。法律鼓励适龄婚育,但未强制结婚时间。
当前法定婚龄的设定平衡了社会认知与个体权利,未来是否调整将取决于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需求。公众可通过合法途径参与讨论,推动政策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