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单位工勤编制正在逐步取消,2025年底前将全面完成改革。这项改革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环节,涉及后勤服务社会化转型,原有工勤人员通过自然减员、转岗安置等方式平稳过渡。改革后,机关单位的保洁、保安、维修等后勤服务将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劳务派遣形式解决。
-
改革时间表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机关单位工勤编制取消工作分三个阶段推进:2020-2022年为试点阶段,部分地区率先清理空编;2023-2024年扩大范围,逐步缩减工勤岗位;2025年全面收尾,全国范围内不再保留工勤编制。目前各省进度略有差异,但均需在2025年完成目标。 -
人员安置政策
现有在编工勤人员主要采取"老人老办法":- 距退休5年内人员可保留编制至退休;
- 其他在岗人员通过转岗培训分流至其他岗位;
- 新招聘人员一律签订劳动合同,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多地还设置3年过渡期,通过购买服务优先聘用原工勤人员。
-
后勤服务新模式
取消编制后,机关单位后勤保障将呈现三大变化:- 服务外包: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物业公司;
- 劳务派遣:由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提供用工;
- 智能替代:推广自助设备、机器人等智能化解决方案。
-
改革影响范围
此次改革覆盖各级党政机关、民主党派、群团组织等,但以下情况暂不调整:- 涉密岗位的后勤保障人员;
- 特殊行业(如监狱、消防)的工勤岗位;
- 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可适当延长过渡期。
机关单位工勤编制改革是提升行政效能的必然选择,建议相关人员及时关注本地人社部门发布的实施细则。改革后,单位用工灵活性将显著增强,但需注意防范劳务派遣滥用风险,确保服务质量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