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的机构体系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集大成者,以军机处为核心的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同时内务府、理藩院等机构形成“内外双轨”管理体系。其机构设置既承袭前朝又独具特色,展现出高度专业化与皇权绝对化的特征。
-
中央决策层:军机处取代内阁成为实际最高权力机构,大臣“跪受笔录”执行皇帝旨意,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彻底废除。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与都察院、理藩院构成行政主体,其中理藩院管理边疆事务,下设旗籍司、典属司等分支,职权覆盖蒙古、西藏、新疆等地。
-
皇室专属体系:内务府作为“微型朝廷”,通过广储司(掌财政)、都虞司(管武装)、掌仪司(司礼仪)等七司三院,全面掌控皇室事务。乾隆朝的和珅曾以大学士兼管内务府,折射其政治影响力。
-
地方治理架构:各省设巡抚(主民政)与总督(兼管数省军政),布政使、按察使分掌财政与司法。边疆地区如伊犁、乌里雅苏台设将军辖区,西南土司逐步“改土归流”,强化中央控制。
-
特殊职能机构:钦天监观测天象,太仆寺管理御马,光禄寺筹备皇家宴飨,詹事府辅助太子(虽乾隆朝太子制度虚设),形成分工精细的服务网络。
这一体系通过密折制度、监察机制严密运作,但机构叠床架屋也埋藏效率隐患。理解其架构,可窥见传统中国“家国同构”治理逻辑的终极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