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课程”一词最早由唐代学者孔颖达提出,其首次出现在《诗经》注释中,但当时含义与现代差异较大;宋代朱熹将其发展为接近现代意义的“功课及其进程”概念。
-
孔颖达的奠基性提出
唐朝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为《诗经·小雅·巧言》作疏时提到“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这是中文文献中“课程”一词的最早记录。不过,此处的“课程”主要指“庙堂礼仪的规制”,与后世教育术语关联较弱,但为词汇的演变提供了源头。 -
朱熹的语义革新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使用“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赋予其“学习内容的安排与进度”的含义。这一解释更贴近现代教育中“课程”的核心内涵,强调系统性规划,成为概念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
东西方概念的对比
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由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9年提出,源自拉丁语“跑道”(Race-course),而中国早在唐宋时期已形成独立的本土概念。两者均指向“学习进程”,但中文语境更早融合了社会规范与学术规划的双重意义。
提示:理解“课程”的起源需结合历史语境,其演变反映了教育从传统礼制向科学化体系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