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距今约3000年历史。这件国宝级文物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其内底122字铭文清晰记载"宅兹中国",是现存最早将"中"与"国"二字连用的实物证据,标志着"中国"作为国家称谓的起源。
-
何尊的考古发现
这件高39厘米的青铜酒器铸造于西周成王时期(约公元前1042年),器身饰有饕餮纹,内壁铭文记载周成王营建洛邑(今洛阳)并祭祀先祖的史实。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的语句,明确将洛阳盆地称为"天下中心"的统治区域。 -
"中国"的词义演变
- 西周时期指"中央之城",即周天子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 战国时扩展为黄河中下游文明核心区
- 汉代起逐渐成为华夏政权的代称
- 1912年中华民国确立其为正式国号
-
其他早期文献佐证
《尚书·梓材》记载周武王"皇天既付中国民",但成书时间晚于何尊;《诗经》中"惠此中国"等表述也印证了该称谓的延续性。甲骨文中虽有"中商"之称,但尚未发现"中国"连用。 -
文化意义
何尊铭文证实了3000年前先民已形成"以中为尊"的空间政治观,这种"择中建都"的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都城选址,如汉长安、隋唐洛阳、元大都(北京)均延续了居中而治的传统。
这件现存台北故宫的青铜重器,用斑驳的铭文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核心概念如何从地理概念升华为文化认同。如今"中国"二字承载的不仅是地域指代,更是延续三千年的文明共同体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