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字连用最早出现在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其内壁底部刻有“宅兹中国”四字,意为“居住在天下的中央”,这是华夏文明中“中国”作为国家名称的首次实物见证。
-
铭文内容解析
何尊122字铭文中,“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明确将“中”(中央)与“国”(城邦)连用,体现周王室以中原为统治中心的理念。此处的“中国”并非现代国家概念,而是指代周王朝的核心疆域。 -
文物背后的传奇经历
何尊曾因村民不识其价值被卖至废品站,险些熔毁,后经博物馆专家抢救并发现铭文。1975年青铜器专家马承源通过拓片确认“中国”二字,使其成为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
“中国”二字的演变
从何尊铭文到汉代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国”逐渐从地理称谓发展为政治实体象征。清朝《尼布楚条约》首次以“中国”作为主权国名,最终在近现代成为民族国家的正式简称。
何尊的发现不仅为“中国”一词找到源头,更揭示了中华文明延续三千年的文化基因——以“中”为核、以“国”为疆的天下观,至今仍是民族认同的精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