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字最早的实物证据出自西周青铜器“何尊”,其铭文中的“宅兹中国”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标志着“中国”作为政治地理概念的起源。这一发现将“中国”一词的文字记载提前至公元前11世纪,并揭示了周王朝以“天下中心”自居的文化认同。
- 何尊铭文的考古发现: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底部122字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洛阳的史实。其中“余其宅兹中国”明确提到“中国”,指代周王都所在的“中央之城”,是迄今最早的“中国”二字连用实例。
- “中国”的象形本源:铭文中“中”为召集部众的旗帜,象征中央权威;“国”(或“或”)为持戈守卫的聚落,二者组合体现“天子居中以治万邦”的理念。商周时期,“中国”特指王畿,与“四方”诸侯相对。
- 从都城到国家的概念演变:先秦文献如《诗经》《尚书》多次使用“中国”,初指京师(如“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后扩展至中原文明核心区。秦汉统一后,“中国”逐渐成为华夏政权的通称,最终演变为现代民族国家名称。
- 文明延续的符号意义:何尊的“中国”与二里头、陶寺等遗址共同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三千年来,“中国”一词从地理标识升华为文化认同,成为文明连续性的独特见证。
探索“中国”二字的起源,不仅是追溯一个名称的由来,更是理解中华文明“居中而治”的政治智慧与“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这一概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身份认知与历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