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后派出所调解流程的核心是“合法、公正、自愿、及时”,通过调解化解矛盾、避免处罚。 关键点包括:调解需双方同意、伤情鉴定先行、协议履行后免罚,但雇凶或涉黑等情形不得调解。
-
调解前提与范围
派出所调解适用于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轻微打架事件,如邻里冲突、未成年人打架等,且双方均有过错或侵害行为由被害人过错引起。但雇凶伤人、涉黑、寻衅滋事等严重情形不得调解。伤情鉴定是调解的基础,若达到轻伤及以上则转为刑事案件。 -
调解流程与原则
- 现场处置:民警先制止冲突,分开双方并调查起因,若伤情较轻且双方同意,可尝试现场调解。
- 正式调解:需在派出所内公开进行(涉隐私或未成年人除外),由民警主持并制作调解书,明确赔偿、道歉等责任。调解需双方自愿,一次不成可二次调解,期限为伤情鉴定后3个工作日内。
- 协议履行:达成协议并履行后不予处罚;若反悔或未履行,公安机关将依法处罚并建议民事诉讼。
-
特殊情形处理
- 未成年人参与:调解时需监护人在场。
- 邻里纠纷:可邀请居委会或双方信任人员协助调解。
- 互殴案件:双方均需承担责任,民警会依据过错程度提出公平方案。
总结:派出所调解是快速解决轻微打架纠纷的有效途径,但需符合法定条件。当事人应配合调查、理性协商,避免因调解失败面临拘留或诉讼风险。若对流程有疑问,可咨询专业法律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