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的划分因标准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最常见的是气象学划分法:北半球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2月。这种划分基于温度变化,与人们的生活体验高度契合。天文划分法以二分二至为节点,中国传统则以立春、立夏等“四立”为起点,而物候法则结合气温数据动态界定四季,更贴近实际气候特征。
- 气象学标准:以温度为核心,北半球四季月份固定且全球通用,尤其适合温带地区。例如,春季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之间,夏季则≥22℃。
- 天文标准:基于地球公转位置,春分(3月21日左右)为春季中点,夏至(6月21日左右)为夏季起点,但实际气候会滞后约1个月。
- 中国传统节气:以立春(2月4日左右)为春始,立冬(11月7日左右)为冬始,体现农耕文化与自然节律的深度绑定。
- 物候学动态划分:通过连续5天平均气温(候温)界定,例如春季始于候温稳定≥10℃,更灵活且反映地区差异。
南半球的四季与北半球相反,例如当地12-2月为夏季。需注意,热带地区四季温差小,通常仅分旱雨两季。无论采用哪种标准,季节转换都是渐进过程,并非 abrupt 切换。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规划生活与农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