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改革确实存在且持续深化,其核心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效能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全国多地通过撤县设区、乡镇合并、政区升格等方式调整行政架构,例如山西大同重组为4个市辖区、山东阳谷县大布乡改镇、重庆计划整合38个区县至20个左右,均体现了改革对城镇化布局和经济协同的实质性影响。
行政区划调整遵循三大逻辑:一是经济驱动,如通过撤县设区扩大中心城市用地指标,促进产业集聚;二是治理需求,像四川将4610个乡镇精简30%以上以解决“小散弱”问题,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三是战略协同,重庆跨省调整渝东北区县、福建依托“一带一路”优化口岸城市布局,均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改革中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如福建省要求12个月内完成调整并报告结果,确保流程规范。
当前改革呈现新特点:数字化赋能(重庆运用“城市大脑”实现146项数据共享)、生态优先(三峡库区11区县联合环境监管)和民生保障(被撤并乡镇保留教育、医疗等职能)。例如山西泽州县迁移政府驻地至金村镇,既带动新区开发,又通过政务服务中心下沉便利群众。
行政区划改革是动态优化过程,需平衡发展效率与文化认同、短期成本与长期效益。未来将更注重市场配置与政府引导结合,如成渝双城经济圈探索跨省协同机制。建议公众通过地方政府官网或民政部门渠道获取最新调整信息,理性看待改革带来的区域格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