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十五讲》每一讲的核心内容以生命体验为核心,融合道家、禅宗、儒家思想及气化哲学,构建出“生命超越”的美学体系,涵盖根源、体验与创造的哲学维度,引导自我与天地合一,最终实现安顿生命的终极追求。
第一讲《美学概论》奠定理论基础,解析美学作为研究艺术美的学科起源,梳理中西美学差异,强调中国美学的生命体验特质;第二讲以《艺术哲学概论》探讨艺术与审美的共生关系,揭示艺术哲学解释学派对艺术创造的深层驱动。第三至五讲聚焦中国美学根源论,道家以“齐同万物、冥然物化”消解物我界限,禅宗通过“青山自青山”的自然观确立宇宙本真性,儒家以“新变”精神强化艺术创造的突破性,楚辞以唯美感伤激活生命情调,气化哲学以“天地大生命”贯通万物一体。第六至七讲揭示现代美学流派对传统的反思,后现代美学解构中心权威,社会批评关注美学实践的现实张力。第八至十讲实践层面,蒙德里安抽象艺术强调纯粹形式,雕塑与纪念碑彰显空间叙事,现代环境艺术探索声景交融的空间哲学。第十一讲《美学与文化》梳理文明演进中的审美流变,凸显全球化语境下的多元对话。第十二至十三讲总结创作方法论,“新变”“适意”“圆融”构成艺术创新的底层逻辑,技艺锤炼需回归生命直觉。第十四讲聚焦审美评价体系,通过解构****批评确立“无言之境”的终极审美标准。第十五讲打通美学与生活的实践通道,主张以艺术安顿精神,在流动的时空中重构自我生命秩序,最终实现“身与物化,天人合一”的最高生命境界。
美学本质是对生命本质的凝视与回应,中国美学以“亲在性”体验替代抽象认知,用实践智慧超越形而上学窠臼,为现代人提供超越物化困境的精神锚点。